重回武汉,再聚江城,用技术和研究开启重症医
融媒体记者 黄玲玲
有一座城市叫众志成城,有一群战士叫白衣天使。
有一种精神叫逆流而上,有一种信念叫万众一心。
去年此时,武汉刚刚恢复元气。在大批援鄂队伍分批返程时,有这样一群人还在病房中坚守,在武汉的每个日夜,他们都在与时间赛跑、和病毒抗争,他们就是重症人。
一年后,重症人又来到了武汉这座英雄之城,包括“重症八仙”中的多位教授,迎接他们的不再是紧张压抑的气氛,而是共同战斗过那段难忘岁月的熟悉面庞。
“记得去年走时,你们说,来年要回来看看樱花,尝尝户部巷的小吃。樱花没有看到,但是我们回来了。”4月23日,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协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危重病医学研究论坛&中国重症治疗技术大会在武汉召开,大会开幕式主持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姜利教授的一席话赢得了满场掌声。
“武汉欢迎大家回来。是你们与湖北人民风雨同舟,一起坚守着武汉的平安。”开幕式另一位主持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重症医学科李树生教授激动地说。
大会现场
要解决好重症医学临床研究难以满足临床需求的矛盾
“将会议地点选在武汉有着特殊的意义,这里曾是很多重症医学的同道共同战斗过的战场,也是重症医学发挥自身力量的重要阵地,我们希望能给各位重症医学同道提供一个在武汉再次相聚的机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建新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说。他同时表示,从此次新冠疫情的临床救治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临床诊疗,还是医学研究上,重症医学科都存在着“临床研究难以满足临床需求”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也是中国危重病医学研究论坛&中国重症治疗技术大会当时办会的初衷。他希望能通过学术论坛的举办,促进重症医学研究和重症医学技术的进步,规范重症医学的诊疗技术。“未来,我们也会通过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开展一系列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促进重症医学科建设和发展。”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建新教授
“感谢所有为武汉拼过命的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胡俊波教授致辞表示,疫情期间,他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担任院长,清晰地记得杜斌教授、邱海波教授、童朝晖教授等各位专家以及很多不认识的重症医学人舍生忘我,深入重症病房、参与重症患者的救治的点点滴滴,“感谢所有为武汉拼过命的重症医学科医生”。此次抗击新冠疫情的工作中,在各位专家的帮助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也交出了满意的答卷,重症医学科全体医务人员参与了新冠肺炎救治工作,创造了收治危重患者最多、坚守时间最长、患者并发症最少、院内零感染、医护人员零感染的奇迹。他相信,此次大会在湖北武汉召开,是对武汉抗疫工作的肯定,也必将促进湖北乃至全国重症医学和重症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胡俊波教授
人民英雄张定宇的数次鞠躬
再次在武汉看到多位援鄂的重症医学科医生,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张定宇教授心中也十分感慨,发言期间,他多次在台上鞠躬,向曾援鄂的同仁表达敬意。张定宇介绍,2020年初,疫情发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4万余名医护工作者主动请缨援鄂,其中1.8万余名重症医学专业医护人员作为排头兵、主力军,战斗在武汉的抗疫一线,积极参与到了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中,与死神抢夺生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加强了医疗资源统筹配置,使重症床位从1000张左右迅速增加到9100张,实行了一人一策,成立了插管、护脑、护心、护肾、护肝中医药等各种小分队,为重症患者的救治保驾护航。”通过科学精准救治,重症病例的治愈率提高到89%左右,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新冠肺炎的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为湖北疫情控制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同时指出,2020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大会在春意盎然、孕育希望的武汉召开,也寓意着开启了重症医学事业发展的新征程。他相信通过重症医学专业各位同仁的努力,必将推动危重症医学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