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参与式教学法在儿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学家最早在国际援助中提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学培训方法——参与式教学[1],该方法认为:只有让援助对象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援助项目中来,才可能达到项目效益的最大化。后来,参与式教学被引入教育领域,获得各方的一致推崇,但是实践情况与效果却不尽人意。参与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具有参与主体的平等性、重视过程、完全开放等特征。参与式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演示法、项目合作法、主题讨论法、实践教学法等[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学校2012级、2013级、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根据学生自愿及学校班级分为普通班和教改班,再随机抽取学生分组,普通班学生进行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教改班学生进行参与式教学。学生班长与教学秘书、教师建立联系,起到互相传达信息的目的。
1.2 方法
选取《儿科学》中最常见的支气管肺炎章节。传统的教学模式由老师全程主讲,学生被动接收知识要点,讲授过程中可以引入支气管肺炎案例,临床见习中也会对患儿进行查体,听诊肺部典型啰音。参与式教学模式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由学生讨论案例,一步步做出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临床见习中由学生主动询问病史、查体、书写病历、提出治疗方案,教师仅是从旁协助、引导,不进行干预。两组学生分别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评价。
课程开始前一周召集授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对授课内容支气管肺炎的教学要求、目标进行统一,以《儿科学》教材为中心,对照培养方案,将授课中的重点、难点等进行梳理。审核主讲教师的多媒体课件、教案等。
教改班采用PBL联合CBL,由学生分组讨论案例,每小组约10~12人,每组2名指导教师,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一步步做出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安排3次课共7个学时,其中教师最后总结、学生汇报2学时,临床见习中由学生主动询问病史、查体、书写病历、提出治疗方案,教师仅是从旁协助、引导,不进行干预。普通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以教师主讲,安排3学时理论授课,授课过程中也会引入案例;临床见习中安排学生查体、询问病史、讨论病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普通班与教改班的学习成绩,包括期末考试理论成绩、平时成绩。学生、教师对教学的反馈评价,及时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数据以()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应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2012级、2013级、2014级教改班的学生中,比较教改班与普通班儿科学成绩,成绩按照80%理论成绩+20%平时成绩。2012级教改班较2012级普通班高,有显著差异(P=0.001);2013级教改班与2013级普通班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0);2014级教改班较2014级普通班低,有差异(P=0.047),但是不显著。90%的学生认为PBL联合CBL教学模式有助于医学生掌握医学知识,灵活运用医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有助于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但是,也存在部分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不透彻,不能把握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在反馈问题的基础上对教学课程进行改进。
3 讨论
医学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更加需要参与式教学。2008年中国教育部联合原卫生部共同印发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3-4],其中提到的能力培养包括动手操作能力、自主和终身学习能力、临床技能与思维能力、循证决策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国内研究也发现[4]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教学要求,医学生普遍认同参与式教学。“满堂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010年《柳叶刀》提出[5],未来的医学教育要使医学人才掌握运用知识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如何激发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其创新和实践技能已成为医学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6]。研究发现[7]参与式教学在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起着“催化剂”作用,对培养实用性医学人才起着深远影响。
然而,参与式教学的实践效果欠佳。研究显示[4]近90%医学生表示不愿主动回答问题或与老师讨论问题,这可能与我国医学教育中课堂沉默现象有关。一年级、拿奖学金和活跃宽松的课堂氛围均是参与式教学实施的有力因素。参与式教学在医学中的运用发现[8-13]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得到及时的教学反馈。
上一篇:感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例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护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