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 Anderson 访学有感
时间如白驹过隙,MD Anderson的访学恍如昨日,翻开日历才能确认回国竟然已经一年半了。心中有太多感悟想和朋友、同行分享。
富强的中国才是国人最好的背书,中国梦才是个人梦的基石,一流的医院才是支撑我们个体的强大底气
MD Anderson创建于1941年,是集肿瘤临床诊断、综合治疗以及基础医学研究于一体的大型专科医院,在美国乃至全球都享有盛誉,多次被评为美国最佳癌症治疗和研究机构。该院在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我所从事的头颈部癌、肠癌、胰腺癌、黑色素瘤等治疗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大部分癌症的5年生存率能达到80%以上。所以,当我有了出国访学进修的想法之后,MD Anderson就是我最渴求也是我唯一的申请医院。
到美国第二天,我去医院报到。负责接待我的秘书非常客气而和蔼,表示我的指导教授去手术了,过几天会约个时间跟我详细聊一下我在美国这一年的学习计划和研究方向。看我略显紧张,秘书还很体贴地打趣说“你们医院在我们这很有名,你们中国人都非常优秀和勤奋!我们非常欢迎你!也欢迎你延长访学时间!”一时间,我的紧张情绪一扫而光。原来我自己的医院在美国也是颇有名气的,我的国内同行们在美国也是很被认可的。
接下来的日子,我忙于办各种入职手续、近距离参观各种手术、参加各种学术讨论和病例讨论、陪同指导老师出门诊、查资料、写文章、考驾照、上英语课……日子忙碌而充实。在参观手术和陪伴美国指导老师出门诊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我们医院在头颈部肿瘤的治疗原则和规范上基本可以说是跟美国接轨的,外科操作水平也基本旗鼓相当。这大大增强了我的专业自信,也更加积极和自如地参与到美国同事的讨论、交流中。当然,周边的美国人给了我最大的包容和善意。身处异乡,我才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背后倚靠着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富强的民族、一个专业一流的单位是多么重要。这种无形而宝贵的东西,不光给了我难能可贵的机会,得以踏出国门,来到这所知名的医院学习、进修。更为重要的是,它给了我这个异国人内心的一份坚定和安宁,因为我知道我并不是漂泊无根的。我可以堂堂正正、挺直腰杆地站在我的美国同行面前,跟他们平等地工作、学习、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图为MD Anderson楼群外观
美国有最先进的医疗设备,高成本的医疗体系,充满人文关怀的诊疗文化和具有前瞻性的探索性实践。我们中国拥有不亚于美国的一流医院,也有不输于美国医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但是中美之间的医疗差距依然让我们每一个医疗人无法忽视
以MD Anderson来 说,2014年年收入51.9亿美元(数据来源于Center for Medicare &Medicaid),以一家只有区区500张床位的专科医院的身份位列全美所有非营利性医院第22位。2015年收入更是逼近70亿。单个病人费用可想而知。美国的医疗收费高到让人咋舌。不光我们觉得贵,其实美国人自己也觉得贵。有个民间戏谑的说法,如果没有保险,美国绝大部分中产阶级都会医疗破产。但是在这种高昂的医疗收费背后,也有一些对我触动非常大的地方。
举例来说,美国医疗中各种一次性耗材使用量非常之惊人。比如MD Anderson的手术参观衣、病房探视衣全部都是一次性使用的,完全没有消毒重复使用这一说。一台手术下来,一大堆手术参观衣就被当做医疗垃圾扔掉。再比如超声刀,消耗都是相当惊人。作为一个苦孩子出身的我,看到这些一次性使用后就扔掉的耗材,内心各种心疼。再比如,美国空气、水的质量在我看来已经够好了。可是MD Anderson居然不计成本地在整个超级硕大的院区加装了一套非常高级的空气净化系统和直饮水净化系统。以至于整个院区空气质量堪比手术室层流的洁净程度。所有楼层直饮龙头拧开,你都可以放心大胆地喝。以至于当我第一次走进手术室,看到主刀教授穿着球鞋就直接上台做手术了,各种惊诧。当然,这些成本都是要摊进诊疗收费里的。
不同于国内,MD Anderson对末期病人以及舒缓治疗也相当重视。因为美国医疗保险的完善,费用都是医院跟保险公司结算。所以,医生个人收入跟接诊病人的例数,手术的台数没有直接关系。医生也不用担心病人恶意逃费问题。因此,美国医生工作起来少了很多顾虑,他们可以更加专注于诊疗本身。加上美国医院是预约制,普通病都是先去看家庭医生或者在一些类似于国内社区诊所这样的机构完成。大病或者危重病人才会转诊到大医院,所以像MD Anderson已经算是行业巨无霸的顶级医院,一个教授一整天门诊也不过就接诊十来个病人。所以就诊环境还有每个病人就诊的时间可想而知。但是一旦转诊到MD Anderson的病人,得到的诊疗当然也是最顶级的。这里有全美国最好的设备、最强大的专家团队以及多学科联合会诊(MDT)、最新上市的抗癌新药物,还有各种新药实验组,来为病人争取最大的生存机会。即便是一些肿瘤末期病人,已经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案。可能在国内,常规的做法就是劝导家属接受现实,然后让家属将病人转院。在医疗资源不足、床位紧张的国内,这种做法也无可厚非,毕竟我们要把有限的床位让给一些更有希望的病人。在没来MD Anderson之前我也觉得末期病人,治疗价值不大。但是,在MD Anderson经常有教授组织团队对一些末期病例进行讨论,大家群策群力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到这个病人,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的药物或者手段可以试一试。还有专门的社工负责对这种病人的心灵辅导。正是这种不放弃和一些探索性的实践,让我亲眼看到一些濒死的生命又延长了几个月甚至几年。整个病区乃至院区都充满着浓浓地人文关怀,淡定而又从容、坚韧而又温暖。每年都有癌友从全国各地回到MD Anderson分享他们的治疗经历和心路历程,每年有那么几天,MD Anderson联通各个大楼的廊桥里都会悬挂蓝紫色的条幅,上面都是在MD Anderson接受过治疗的病人的感言。无声却又庄严地矗立在那,让我甚是震撼的同时,也颇为感动。这些蓝紫色的条幅,仿佛生命的宣言,虽然短短数言,却鼓舞了无数往来的病人,也激励步履匆匆的医生。
上一篇:海明威文学作品中的医学解读
下一篇:结构方程模型及医学应用研究的计量学分析<sup